| 俗名魴仔、小眼魟。棲息於砂泥底、近海沿岸,有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北部,最大體長112 cm,為臺灣特有種,模式種產於臺灣基隆。
|
| 體盤菱形,前緣微凹,與吻端成30-35度;體盤寬與體盤長約略等長,最寬處在體盤的中部。吻長而尖,顯著突出;吻長等於體盤長的0.4倍,比眼間隔大約4倍。眼很小,稍突出,眼徑約與噴水孔的0.6倍。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4.5倍。口底無乳突。尾中細長,為體盤長的1.7倍;背側面之皮褶完全消失,腹背側面之皮褶完全消失,或短而弱,位於尾刺的相對位置;尾刺1枚。幼體光滑,成魚在吻上、胸鰭外側及體背中央具小棘,另外在尾部自硬棘後方至尾末端有許多小棘。背面淡褐色;腹面淡白。Dasyatis microphthalm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本種模式標本已經遺失,無從檢驗,但依據其原始文獻,可能與尖吻魟(Dasyatis acutirostra)是同種(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之魚種。(林沛立編修 2016/5/31) |
| 主要棲息於近海的沙泥海域中。以底棲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屬於卵胎生魚類,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東海南部及臺灣北部海域。 |
| 為較罕見之大型魟類。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