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牛土魟、魴仔。棲息於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120-公尺,有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北部,最大體長202 cm DW,模式種產於日本的伊勢灣。 | |
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49倍。吻端稍突出,吻長稍比眼間隔大。眼小;噴水孔為眼徑的1.5倍大。口小,口寬小於吻長之半。口底具7個乳突,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外側另各具細小乳突2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1.9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有小而短的稜脊,而腹側面則有低窄的皮褶。體完全光滑,體背中央不具一縱列小棘,僅於尾刺後方則有許多大小不一之細棘。體背暗褐色;腹面呈淡白色。 | |
主要棲息於島嶼及大陸棚的沙泥海域中,棲息深度約在120公尺以上。以底棲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屬於卵胎生魚類,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北部至東海等海域。在臺灣見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 |
為冷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 |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