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tobatus narinari (Euphrasen, 1790) 
發音 
 納氏鷂鱝 F058 Myliobatidae 鱝科
俗名魴仔、燕仔魟(臺東)、花燕子(澎湖)、烏燕仔魴(澎湖)、雪花鴨嘴燕魟。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西部、澎湖、東沙,最大體長330 cm,模式種產於巴西和印度。
體盤寬約為體盤長的2倍;前緣微凸,後緣凹入。吻較短,弧形,前端鈍圓,向頭前下斜,突出於腹面上,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8—1/7 (幼體吻較短)。眼圓形,側位,稍突起;眼徑約與噴水孔徑相等。噴水孔背位,位於眼後。口中大,平橫,口寬小於口前吻長。鰭腳粗扁,後端圓錐形。背鰭1個,小型;起點距腹鰭終點比其基底長稍小,後端比腹鰭後端前許多。尾細長,約為體盤長之4倍;尾刺1個。體光滑,背面暗褐色或赤褐色,胸鰭、腹鰭和背鰭上具白色或藍色斑點,吻上和頭上純褐色無斑點;腹面白色,胸鰭和腹鰭後緣暗褐色;尾鰭具暗褐色和淺色條紋(林沛立2012/11編寫)。可能是Aetobatus ocellatus的誤鑑,本種可能只分布於西大西洋海域(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之魚種。。
熱帶和暖溫帶近海底棲魚類,利用翅膀狀的胸鰭能自由翱翔於水中。剛產仔魚體盤寬170¬360mm,孕娠雌魚子宮內壁密布絨毛狀乳突,其分泌物供給胎兒營養;成魚大型,少數體盤寬可達2m餘,重逾200kg。主食軟體動物貝類,對貝類養殖危害大,亦食魚、蝦、蠕蟲等;用下頜板狀齒挖掘沙泥中的貝類,並使用鋪石狀的板齒來磨碎貝殼,可能藉口底乳突分離貝殼與肉。尾刺有毒腺。
分布於熱帶和暖溫帶的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臺灣沿海均產。
定置網時常可捕獲,肉質尚佳,可供食用。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200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