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耳棘鯆魮、尖棘岡村鰩、魴仔。棲息於近海沿岸,深度30-118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產於臺灣南部、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40 cm,模式種產於日本島根縣。
|
| 體盤長佔全長59.5-61.2%,體盤寬67.5-69.8%。體盤長佔體盤寬約87.6-88.3%,頭長36.7-37.7%,吻長25.9-26.8%,兩眼眶之間的寬度6.2-7.0%,兩出水口間的寬度10.0-11.0%。吻長,約為兩眼眶距離的三倍以上。尾長約為體盤寬2/3且超過第一背鰭起點但比吻長短。眼眶邊緣的刺約6-7根,項棘1根,出水口無刺;尾上刺4或5列;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之間的空間有2根刺,尾部側邊的皺褶明顯。體盤背部呈黃褐色到咖啡色,上面分布許多密集的黑棕色斑點,在靠近胸鰭底部處有黑色眼點斑紋。體盤腹部呈灰白色,邊緣呈白色,感覺孔為黑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
| 屬近底棲息,棲息於沿岸水深約30~118公尺。
|
| 分布於日本南部、中國東海、南海
與臺灣周邊海域皆有捕獲的紀錄。
|
| 拖網漁業所混獲的魚種,較無經濟價值,可提
供養殖用的飼料使用,但近年來由於傳統經濟性種類漁獲數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拖網漁業所混獲的魚種,較無經濟價值,可提供養殖用的飼料使用,但近年來由於傳統經濟性種類漁獲數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也開始有食用小型鰩種的情形發生。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