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名飯匙鯊、魴仔、湯匙(澎湖)、[魚本]仔(澎湖)。棲息於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0-119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73 cmTL,模式種產於臺灣。
|
 | 吻長,尖端鈍圓,側緣略為凹入;其眼眶以前之長度為噴水孔間隔之3.4倍,口前之長為口寬之3.4倍。吻背突起稜比較狹長,全長多少分為兩條,僅在吻端接近,向後端略為分岐。眼窩以前之吻長為眼徑之4.1倍,眼徑加出水孔徑約與兩出水孔間隔相等。噴水孔之外褶發育完善,內褶則小型。鼻孔中庸大,斜位,寬度為其1.5倍,或約與兩鼻孔間隔之1.3倍;其與吻側編織水平距離較鼻孔長度略小。前鼻瓣向兩鼻孔間隔區伸展至鼻孔內緣之線。口裂近於平直。第一背鰭高度約為其長度之兩倍,起點位於相當腹鰭基底之距離大於兩背鰭間隔,鰭基底長度約為兩背鰭間隔之1/3。皮膚上有小齒狀突起,但摩之平滑;背部中央線;眼眶周圍及噴水孔上方,各有一列痕跡的瘤狀突起;出水孔上方者須以放大鏡始可看到。體上部褐色,吻軟骨兩側面透明,體腹面白色,尾兩側之皮褶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本種可能是薛氏琵琶鱝(Rhinobatos schlegelii )的同種異名(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的魚種。(林沛立編修 2016/05/31) |
 | 食甲殼類動物及魚類,棲息於近海砂質底層。
|
 | 分布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台灣等海域。台灣產於西部、北部及東北部等海域。
|
 | 肉質不佳,經濟價值低,但有時會被製成魚乾製品。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