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日本棘鮫、棘沙、刺鯊、沙魚。棲息於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150-30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產於臺灣東北部,最大體長91 cm,模式種產於日本相模灣。
|
| 體形修長;頭平扁而較長;尾細長,有尾前凹窪和側脊;吻甚長,前緣甚尖,側視尖而突出;眼長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而有一缺刻,無瞬膜,距第一鰓裂比距吻端為近;眼前吻長至少為眼徑的二倍;鼻孔頗小,橫列,吻端與外鼻孔的斜線距離大於外鼻孔與上唇溝外角的斜線距離;前鼻瓣中部具有一個三角形分叉突出,鼻孔間距頗寬,大於鼻孔長之三倍;口裂淺弧形,近於橫列,口前吻長約為口寬的1.5-1.9倍;口側具一斜行深溝;唇褶扁狹;上下顎齒均單齒頭型,側扁而近長方形,邊緣光滑;噴水孔頗大,腎形,位於眼睛後上方,距眼甚近;鰓裂較小;盾鱗具三棘突。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內緣相對,其硬棘基底與胸鰭後角相對或稍後,棘長短於鰭高和基底長,鰭高約等於基底長,約等於第一背鰭長的2/3;上角鈍,下角尖突,後緣凹入;第二背鰭明顯小於第一背鰭,鰭高短於全長的5%,距尾鰭起點較距腹鰭為近,上角尖,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上葉發達無缺刻,下葉與上葉連接,成一廣圓形後緣,尾端尖;腹鰭低平,基底中點和兩背鰭約等距,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後角尖突;胸鰭寬,比第一背鰭大,後緣凹入,外角圓,內角圓。體灰褐色,無白斑,腹面淡白色,背鰭邊緣為白色,尾鰭無黑斑。 |
| 主要棲息於溫帶和熱帶大陸棚及島嶼上層斜坡,深度約150-300 公尺間的水域。可能生活於底層或近底層處。最長達91公分,雌性性成熟長約79 分。 |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韓國至澳洲北部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
| 偶由延繩釣、流刺網或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