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thodesmus tenuis (Günther, 1877) 
發音 
 叉尾深海帶魚 F474 Trichiuridae 帶魚科
俗名開叉帶魚。棲息於深海,深度200-8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澎湖,最大體長230 cm,模式種產於日本。
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極長,向後漸變細,但末端不成細長鞭狀。頭窄長,頭背面幾平直,前端尖銳,吻尖長。眼中大。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3對。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不顯著向下彎,而後沿中部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具XXXVII-XLII棘,78-89軟條;臀鰭始於體中央稍前方之下方,前半部棘狀化,通常埋於皮下,後半部鰭條外露,具II棘,69-72軟條;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腹鰭小,僅I鱗狀棘和1軟條;尾鰭小而呈叉形。體銀白色,頜部、頭頂部及鰓蓋部黑色;各鰭淡色。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斜坡區底層。幼魚為中層大洋性魚。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及大西洋區在45°N - 30°S間之海域。臺灣發現於澎湖海域
一般為底拖網、延繩釣或鮪釣之意外漁獲物,不具經濟性之魚種。可食用。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