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phus lucidus (Goode & Bean, 1896) 
發音 
 耀眼眶燈魚 F200 Myctophidae 燈籠魚科
俗名燈籠魚、七星魚、光魚。棲息於深海、近海沿岸,深度0-2999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南部,最大體長11.8 cm,模式種產於古巴和海地。
頭部和體前部較大,尾部稍小。吻鈍圓、短。眼較大,口中等大,口裂超過眼眶後緣;上頜骨末端不擴大;兩頜和腭骨為尖銳絨毛齒齒帶,中翼骨具齒叢。鰓蓋後緣具弱齒,中部尖,上部凹形。鰓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體被圓鱗,側線完全。背鰭1個,起於腹鰭基上方;臀鰭起於背鰭末端的前下方,背、臀鰭基長幾相等;脂鰭位於臀鰭末端的稍前上方,胸鰭小,鰭條不達腹鰭基;腹鰭離胸鰭基較臀鰭基近,鰭條較胸鰭條長;尾鰭分叉。甲醛液浸標本體呈紅褐色。 發光器:鼻部背位發光器(Dn)發達,圓形,指向前方,直徑大於鼻囊,且其背緣高於眼眶上緣,鑲鉗於眼眶前上方的黑色杯形凹陷中;鼻部腹位發光器(Vn)伸長,呈短帶形,其上端和Dn接觸,下端沿眼眶前下方向後側伸達瞳孔前緣下方;鰓蓋位發光器(Op) 2個,Op1小,位於口角後方;鰓被架位發光器 (Br)3個;體部發光器較頭部小,胸鰭上方發光器(PLO)在側線和胸鰭基間,稍近側線,其後下方發光鱗很大,約占PLO和胸鰭基間距的3/5-4/5;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呈斜線排列;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升高,腹鰭上位發光器(VLO)離側線較腹鰭基近得多,位於側線下方3倍VLO直徑處;腹部發光器(VO) 5個,,VO2和 VO3位置逐漸升高至和VO1三者成斜直線;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幾成直線排列,SAO1位於VO5的稍上後方,SAO2離SAO1較SAO3稍近,SAO3鄰近側線下方1倍SAO直徑處;臀鰭前部發光器(AOa )7個,呈弧狀排列,AOa 1位置升高,稍低於SAO2,最後1個AOa 位置亦升高;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Pol和SAO3同處1個水平位置;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個,AOp1在臀鰭基末端上方或稍後上方;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亦成均勻弧線排列,Prc4在側線下方3倍Prc4直徑處。
大洋性中層魚類,具垂直遷移的習性,白天一般棲息在水深425-700公尺處,晚上則上游至水深40-550公尺處(通常在200公尺以下)。
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周圍海域。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