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lophos orientalis Matsubara, 1940 
發音 
 東方雙光魚 F179 Gonostomatidae 雙光魚科
俗名光魚。棲息於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深度150-50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南部、西南部,最大體長32 cm,模式種產於日本。
體細長而側扁。口裂大,上下頜齒細小,腭骨具1列小齒,鋤骨及舌骨無齒。眼大,眼徑長於兩眼間隔長。具鱗,但易脫落。背鰭短,具11-13根軟條;臀鰭延長,起點在背鰭基後緣,或稍後方,具57-63根軟條(通常為60-61);無脂鰭。脊椎骨數為83-86(通常為84)。發光器:下頜逢合處發光器(SO) 2個;鰓被架發光器(BR) 11-13(12)個;喉峽部最前端到胸鰭基底的腹面側發光器(IP) 15-18(16-17)個;胸鰭起點到腹鰭起點的腹側發光器(PV) 23-25(24)個;腹鰭起點到臀鰭起點的腹側發光器(VAV) 13-15(14)個;臀鰭起點到尾柄的腹側發光器(AC) 37-42+2=39-44(41-43)個;喉峽部最前端到尾柄的腹側發光器(IC) 92-99(95-97)個;側列發光器(OA) 78-86(80-81)個;側線發光器(LLP) 79-88(82-84)個。體一致為銀黑色。
大洋性中層魚類,棲息深度約在150-500公尺間,偶出現於近海及沿岸,生態習性不甚清楚。覓食對象多樣,諸如小魚、甲殼類及頭足類等。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及臺灣。臺灣發現於西南部及南部海域。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