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棘茄魚。棲息於深海、砂泥底,深度300-65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7.5 cm,模式種產於夏威夷群島。
|
| 頭部與身體前半部形成三角型體盤;體盤相對較寬,為鈍角三角形;前方具有一喙(rostrum),由一個主要中央棘以及兩個側棘所組成;中央棘相當頓且短,垂直向上。眼睛大;眼間距相當寬。鋤骨具齒,形成一寬帶狀齒叢;腭骨具齒,形成方形的齒叢。體盤表面具有相當多較大之圓丘狀盾鱗(buskler)以及較小之扁平盾鱗。體盤兩側各具1根下鰓蓋棘,此棘較長且向前彎曲,上有兩個向前小刺以及向後及側面數個小刺。腹部具有許多大型的盾鱗,盾鱗間光滑不具細棘。背鰭相對較小;臀鰭位置相對較遠於背鰭,但向後延伸未達尾鰭基部。體色黃綠色,體盤中央不具色斑。臺灣標本均具有相當鈍之喙,但其他地區偶有發現個體具有相當尖銳之喙。(何宣慶 2012/12) |
| 深海底棲性。不具游泳能力,僅以特化之胸鰭及腹鰭在海底爬行,可能可以藉由鰓孔產生噴射能力前進。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母魚通常產下筏狀卵塊,內具有相當多的卵粒。
|
| 廣泛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馬達加斯加、日本、臺灣、新加里多尼亞、澳大利亞北部及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等。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地區。 |
|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一般以下雜魚處理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