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gmaceros pseudolanceolatus Torii, Javonillo & Ozawa, 2004 擬尖鰭海鰗鰍 F213 Bregmacerotidae 海鰗鰍科
俗名擬尖尾犀鱈、海鰗鰍。棲息於大洋、近海沿岸,深度20-3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10 cm,模式種產於泰國曼谷。
體延長,側扁。頭短小,被海棉狀皮膚。口中型,由吻端斜開;上下頜、鋤骨有齒,腭骨無齒。鰓裂廣;左右鰓膜癒合,但在喉峽部分離。體被中型圓鱗,易落;頭部無鱗;無側線;縱列鱗數。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為單一細長棘;第二背鰭呈孤形,前部高起,具軟條;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約略相對,起點在背鰭起點下方或略後一鰭條;腹鰭喉位,外側數鰭條延長為絲狀;尾鰭圓形或略尖。身體黑色素會隨成長改變,成魚體背具數列黑色素細胞,體腹黃色或稍淡。背鰭前葉具有一黑斑或無,胸鰭上半部深黑色,下半部透明,臀鰭接近透明或僅有少數黑色素細胞,尾鰭前半透明,後半黑色。Torii et al. (2004)重新檢視過去所紀錄之尖尾海鰗鰍(B. lanceolatus) ,並將原始模式標本中的副模標本另立為本種。過去臺灣所記錄的麥氏犀鱈(B. mcclellandi)經證實為本種之誤鑑。
棲息於大陸棚底層水域,一般棲息深度在20-30公尺以內,喜結群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臺灣南部至東南亞各國。臺灣分布於全島。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