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ulus rhodopinnis Okamura, 1982 紅鰭小褐鱈 F216 Moridae 稚鱈科
俗名鱈魚。棲息於深海,深度320-54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太平洋,產於臺灣東北部,最大體長21 cm,模式種產於日本九州帕勞海嶺。
背鰭鰭條8+65~72;臀鰭鰭條70-72;胸鰭鰭條23~27;腹鰭鰭條2;鰓耙3+8=11;背鰭基部與側線間鱗列9-11。體長為頭長之3.9-4.3倍,為體高之4.7-5.8倍,為體寬之6.3-7.1倍,為背鰭前長之3.5-3.8倍,為腹鰭前長之4.4-5.1倍。頭長為吻長之3.4-3.7倍,為眼徑之4.0-4.5倍,為眼間距之3.8-4.4倍,為眼後寬之1.8-2.0倍,為上頜之2.0-2.2倍,為第一背鰭高之2.2-3.2倍,為腹鰭之1.1-1.3倍,為下頜鬚之6.3-7.3倍。體略長,前方圓,後方側扁;尾柄相當短;頭部比例中大,略圓;吻部很寬,向前延伸遠超過口部;口大,次端位;上頜向後延伸至眼部後半部。眼大;眼間距窄,約等於眼徑。牙齒細,在兩頜呈帶狀,外列不特大;鋤骨與腭骨不具齒。具下頜鬚,短於眼徑。體被覆圓鱗;吻部前方及下方、鰓被架膜以及鰭膜不具鱗;喉部具鱗。發光器大,距具腹鰭插入點較近,距肛門較遠。肛門腹鰭插入點與臀鰭起點中間點。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之後;腹鰭插入點位於胸鰭基部之前,腹鰭鰭條長。呈細絲狀,向後延伸超過臀鰭起點;臀鰭起點遠較第二背鰭起點後;尾鰭呈扇形。尾柄細,小於眼徑。保存標本白色,腹部黑色,背鰭與臀鰭白色。本種與Physiculus nigripinnis相當相似,僅喉部具鱗、發光器離腹鰭插入點較近以及各鰭紅色可以將其區分。(何宣慶編寫 2012/12)
深海底棲性,一般分布在320-540公尺,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或魚蝦為食。
分布於太平洋區海域,包括日本、臺灣及夏威夷海脊等。臺灣產於東北部海域。
不具漁業經濟價值。偶被研究船捕獲,具有研究價值。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