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oblepharon mccoskeri Ho & Johnson, 2012 麥氏原燈眼魚 F278 Anomalopidae 燈眼魚科
俗名燈眼魚、閃光魚、臺灣原燈眼魚。棲息於深海、礁區,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臺灣,產於臺灣東部,最大體長30.5 cm,為臺灣特有種,模式種產於臺灣臺東富岡。
體側扁,略短且寬。頭中大。體長為頭長之2.7倍,為體高之2.3倍,為體寬之4.8倍。頭長為眼徑之5.9倍,為吻長之4.0倍,為眼間距之3.7倍。頭部輪廓自後向前漸低,在眼後上方略凹陷,在眼部略隆起;背部輪廓隆起,中間略為平直。口端位,上頜前端約與眼睛中部呈水平,向後延伸約達眼睛中部。中部鰓耙呈棒狀,前後鰓耙呈平板狀,多具有三列。鼻孔高於眼,前鼻孔後緣具皮瓣。超上頜骨兩塊,排列於上頜骨之後半部,前者小,後者大且呈水滴狀;兩前上頜骨中具有一凹槽。牙齒細小,呈帶狀;鋤骨不具齒,腭骨具J型齒帶。頭部骨骼及胸鰭腰帶表面具有相當多不規則細脊。眼略小,後方具有一溝槽。發光器略小,位於眼下方,前方具有強壯韌帶,可自由上下移動;眼下方具膜,可與發光器連動。體被覆滿細小棘鱗,背鰭起點至側線間鱗列約30,沿體軸超過250;鰓腔後緣被鰓蓋覆蓋的部位有一列大型圓鱗;腹部具有一列13個大型特化脊鱗;肛門周邊具9個大型鱗片圍繞;側線具59-61特化扁平鱗片;背鰭及臀鰭基部具有一列大型特化鱗片。兩背鰭,第一背鰭具VI鰭棘,第二背鰭具I鰭棘及15軟條;腹鰭短,向上延伸未達側線;臀鰭具II鰭棘及11軟條;尾鰭深叉,具9+9主要鰭條。脊椎骨數14+16=30。
夜行性之魚種,白天躲藏於洞穴或陰暗處,晚上則棲息於陡坡的暗處或利用無月光的晚上出來覓食,以浮游動物為食。隨著成長,棲息深度越深。
目前僅發現於臺灣東岸綠島周邊海域,分布深度約300公尺。
罕見之魚種,無經濟價值。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