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名飯匙鯊、魴仔、龍文鯊(澎湖)、[魚本]仔(澎湖)。棲息於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1-3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有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臺灣,產於臺灣西部、北部、東北部、澎湖,最大體長>150 cm TL,模式種產於臺灣。
|
 | 體型長,扁平。頭與胸鰭融合成體三角形體盤,長度大於寬度。吻種等長度,略為圓鈍,吻長佔全長19-21%。口裂中央彎曲,齒大,平滑呈菱形,約48列。噴水孔位於眼之近後方。吻部無棘。眼上方具一列小棘,向後延伸至噴水孔後緣。背鰭前中央具有一列較強壯棘,左右兩側各有一列不連續之小棘。總脊椎骨數179-184,分離脊椎骨165-170,前28-30為單椎。體色褐綠色或灰褐色,腹部白,胸鰭無一對大黑斑,背部具稀疏較大白斑,隨成長形成一白線,腹鰭上方具一白斑,眼皮上具一黑斑。(何宣慶2020/03/22) |
 | 近沿海底棲性魚種,從浪拂區到30公尺,活動力不強,以沙泥底之蝦、蟹、貝、魚類為食。 |
 | 台灣周邊海域常見,西岸較多。可能向南延伸至東南亞國家。 |
 | 本種為良好的食用魚,肉經燻製後味佳,各鰭可製魚翅,無明顯漁期,主要漁法為底拖網,產量並不太大。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A1bd+2d 2000-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