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la argentea (Forster 1801) 太平洋狐鰮 F071 Albulidae 狐鰮科
俗名狐鰮、北梭魚。棲息於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深度2-9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東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南部、西南部,最大體長70 cm,模式種產於社會群島大溪地。
體中等延長,稍側扁。口下位,腹緣鈍圓。體高為體長的20.7-22.8%。眼具脂瞼。下頜較上頜短,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細齒。體被圓鱗,頭部無鱗片;背、臀鰭之鰭膜皆覆一長形鱗片;胸鰭及腹鰭基部上方具大形腋鱗,下方具小形腋鱗。 腹鰭末端未達肛門,體銀白色,背部略灰暗,頰部偶有一黃色條紋,胸鰭及腹鰭基部呈黃色。背鰭鰭條數18-19;臀鰭鰭條數8-9;胸鰭鰭條數16-18;側線鱗列數為71-76。單一背鰭,位於體中央,但狹首幼魚期時背鰭位於體後近尾部;腹鰭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下方:臀鰭短小,接近尾鰭基部。(2021-10-27 黃世彬 編撰)
主要棲息於沿岸沙泥底棲性魚類,活動於泥沙底質海域,捕食沙泥地中之無脊椎動物等為生。
分布於印度洋東部及太平洋西部海域。
全年皆產,春夏季較多,主要漁法為近海底拖。產量並不大。狐鰮科魚類由於食物累積的關係,其內臟有時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或稱雪卡毒素(Ciguateric toxins),可引起食物中毒。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