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狗鰷、三鰭鳚。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深度0-2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產於臺灣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最大體長4.3 cm,模式種產於日本伊豆。
|
| 體形小,圓柱狀。上頜向後延伸至瞳孔中央下方;上下頜齒細而密,外列齒大,向後彎區;鋤骨齒呈倒 V形排列;腭骨具齒。眼眶上緣無皮瓣;鼻瓣膜小呈葉狀,不具鋸齒緣;後鼻孔約為前鼻孔的 1.4倍。頤部感覺孔 3+2+3。頭、頸、胸鰭基與腹部無鱗,其餘皆被櫛鱗;全部背鰭與臀鰭基皆具鱗;腹部後緣無圓鱗;體鱗小,側線上鱗列約10;側線連續,側線鱗皆為孔鱗,從胸鰭基上方起,向下降至體中線處後直走,側線末端位於第二背鰭最後一棘下方。胸鰭末端達第15側線鱗。D. III+XIII-XIV+10; A. I+21; P. ii-iii+5-7+vi-vii; L.l. 18-19;Vert.11-12+27-28。體白色;體側具二條紅色寬縱帶,縱帶延伸至頭部,二條縱帶的上、下及中間共具三條白色至銀白色的細縱線,保存標本的此縱線為黑色;中間紅色縱帶具 5-7個白點,保存標本的此白點亦為黑色。 |
| 主要棲息於具有適當潮流的沿岸礁區,常出現在珊湖、海綿或珊瑚礁區上的基質。以浮游動物為食。 |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琉球、臺灣到菲律賓、澳洲及所羅門等。臺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蘭嶼及澎湖等海域。 |
|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