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olychnus valdiviae (Brauer, 1904) 
發音 
 瓦氏尖吻背燈魚 F200 Myctophidae 燈籠魚科
俗名尖吻背燈魚、燈籠魚、七星魚、光魚。棲息於深海、近海沿岸,深度25-70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南部,最大體長6.3 cm,模式種產於大西洋和印度洋。
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前端尖。眼中等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擴大;上下頜呈絨毛狀齒帶。鰓蓋後上緣圓角,不具鋸齒狀突起。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0-12,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等於或長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2-14;胸鰭軟條11-14,尾鰭叉形。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小而圓形;鼻部腹位發光器(Vn)無;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較Op2小,均在眼眶下緣縱線之下;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在側線上方,近背部;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互為斜線排列;胸部發光器(PO)5個,PO3及PO4位置明顯昇高;腹部發光器(VO)4個,VO1明顯昇高;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中間;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斜線,SAO3在側線上方,近背部;體後側位發光器(Pol)2個,Pol2在脂鰭下方,側線上方,近背部;臀鰭前部發光器(AOa)3個,水平排列;臀鰭後部發光器(AOp)4個;尾鰭前位發光器(Prc)2個,垂直排列,各位於側線上下緣。尾部發光腺,雄魚與雌魚皆具SUGL而無INGL發光鱗。
大洋性中層巡游魚類,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白天一般棲息深度可達350-700公尺左右,晚上則上游至水深25-350公尺附近處覓食,以小蝦等浮游性甲殼類為食。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熱帶及溫帶海域。臺灣則發現於西南部及東部周邊水域。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