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ripristis formosa Randall & Greenfield, 1996

ASIZP0056565
臺灣鋸鱗魚
臺灣鋸鱗魚
臺灣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Squirrelfish
經濟性物種 觀賞魚類 食用魚類
礁區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Beryciformes » Holocentroidei » Holocentridae » Myripristis
Myripristi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Beryciformes
Holocentroidei
Holocentridae
Myripristis

綜合描述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主上頜骨長未端達眼後緣;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腹鰭硬棘 I ,軟條 5-8 (通常 為7 ) ;尾鰭深叉形。各鱗片中央為銀粉紅色,周緣則為暗紅色;鰓膜後緣具黑色帶,僅延伸至眼睛下緣的水平線之上;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為鮮紅色,背鰭軟條部及臀、腹及尾鰭的領頭鰭條為白色,臀、腹及尾鰭續接1條紅色寬帶,背鰭軟條部會形成1個大紅斑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yripristis formosa 上次更新:2021-09-30

分布

目前已知分布於臺灣、印度等印度-西太平洋區。臺灣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yripristis formosa 上次更新:2021-09-30

尺寸

體長:15.5: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yripristis formosa 上次更新:2021-09-30

棲地

主要棲息在水深15到30公尺之間。白天在洞中或珊瑚礁的下方。幼魚吃食浮游動物,成魚轉變成底棲性,同時也改吃底棲性的無脊椎動物。
礁區近海沿岸

15~3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yripristis formosa 上次更新:2021-09-30

效益(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本魚種在水族館中也有人飼養做為觀賞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yripristis formosa 上次更新: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