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rasbora moltrechti Regan, 1908

ASIZP0065706
ASIZP0065725
ASIZP0065726
ASIZP0065704
臺灣副細鯽
臺灣白魚,台灣副細鯽,溪流細鯽
Molterecht's minnow,Taiwan white minnow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為本地種但有入侵其他區域案例
淡水
淡水
於淡水域中可完成生活史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身體延長而側扁。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不發達的腹稜。頭寬大。吻短。口端位,口裂稍斜,向後延伸未超過眼中線的下方。無鬚。咽頭齒2列,齒式4.4-4.4。體被中大圓鱗。背鰭的起點離尾鰭基部較吻端為近。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2(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8(分枝軟條)。體背部呈黑褐色,體側和腹部為銀白色。體側上半部的鱗片後緣有弧形的黑色斑點,斑點數量隨個體有很大的不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分布

原產於臺灣中部溪流。近年來已發現被人為放流至宜蘭的蘭陽溪流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尺寸

本種已知最大體長為8公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棲地

喜棲息於水質清澈的支流緩流區,以及水潭的淺水區。
淡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近年來由於人為不當放流,在蘭陽溪部分區域已經建立穩定的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取食策略

雜食性,主要以小型魚類、水生昆蟲、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生命週期

於淡水域中可完成生活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保育狀態

本種已公告為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威脅

本魚種受到的主要威脅包括棲地破壞、水汙染及外來魚種的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法規

本種目前為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已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管理

臺灣副細鯽(Pararasbora moltrechti Regan, 1908)與溪流細鯽(Aphyocypris amnis Liao, Kullander & Lin, 2011)是否為同種,在2011年溪流細鯽正式發表以來,國內魚類學界對此仍未有定論。部分分類學者認為溪流細鯽有別於臺灣副細鯽,因此兩種皆為有效種(Liao et al., 2011)。另有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溪流細鯽應該歸為臺灣副細鯽的次同物異名,因此認為溪流細鯽應被歸為無效(Yeh et al., 2024)。本資料庫的物種有效名認定標準係以較晚近發表的同儕審查學術期刊發表的結論為準,因此本資料庫在現階段乃依據Yeh et al. (2024)的研究結論,將溪流細鯽歸類為臺灣副細鯽的次同物異名。 然而,無論溪流細鯽是否為有效物種,或只是臺灣副細鯽的一個族群,分佈於濁水溪的臺灣副細鯽(在Liao et al., 2011所指的溪流細鯽)在國內都同樣被列為農業部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法不得捕捉及利用。同時在物種的保育管理上,除了應該保護原棲地外,也應避免在各地族群分布水系放流臺灣副細鯽,以免造成基因汙染,導致遺傳特有性的消失。(黃世彬修訂)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

效益(利用)

目前為農業部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捕捉及利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審訂:黃世彬 來源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上次更新: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