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魚知識+
公告事項
關於本站
首頁
>
Megalops cyprinoides
(Broussonet, 1782)
Megalops cyprinoides
(Broussonet, 1782)
中文名
大海鰱
中國大陸俗名
大海鰱
其他俗名
大眼海鰱,海菴,海鰱(臺東),草鰱(澎湖),溪鰳(澎湖),粗鱗鰱(澎湖),瀾槽(台南)
英文俗名
Oxeye,Oxeye tarpon,Ox-eye herring,Ten-pounder,Tarpon,Broussonet tarpon,Bastard mullet,Indo-Pacific tarpon
其他屬性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棲息環境
砂泥底
河口
近海沿岸
潟湖
礁沙混合區
棲息水域
半淡鹹水
海水
分類資訊
Species 種
分類階層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新鰭魚亞綱 Neopterygii
»
海鰱目 Elopiformes
»
大海鰱科 Megalopidae
»
大海鰱屬 Megalops
大海鰱屬 Megalops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新鰭魚亞綱 Neopterygii
海鰱目 Elopiformes
大海鰱科 Megalopidae
大海鰱屬 Megalops
相關連結
FishBase
、
TaiBOL[生命條碼]
、
TaiBOL[遺傳物質]
、
WoRMS
、
iNaturalist
ASIZP0079414
作者: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ASIZP0057670
作者:蔡正一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ASIZP0072820
作者: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ASIZP0072819
作者: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資訊總覽
多媒體
標本
出現紀錄
子分類階層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體稍高。眼徑較吻長。口稍上位;下頜較突出,上頜向後延長,接近眼後緣。具喉板。體被大而薄的圓鱗,腹部無稜鱗;側線直走,側線鱗數36-40。背鰭在體被中央,最後一鰭條延長為絲狀;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下方;臀鰭前半部鰭條較後半部鰭條為長。體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鰭淡黃色。背鰭與尾鰭邊緣暗。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Megalops cyprinoides
|
上次更新:2015-12-14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到社會島,北至韓國,南到澳洲。臺灣各地均可發現,以南部地區較多。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Megalops cyprinoides
|
上次更新:2015-12-14
尺寸
體長:90:cm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Megalops cyprinoides
|
上次更新:2015-12-14
棲地
生活於暖水域沿近海,以小型游泳動物為食,對環境適應力強,可利用泳鰾來當作輔助呼吸器官,並常可溯入淡水之中,各河川之下游及河口常可發現。
棲息環境
砂泥底
河口
近海沿岸
潟湖
礁沙混合區
棲息深度
1~30 公尺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Megalops cyprinoides
|
上次更新:2015-12-14
效益(利用)
全年皆可發現,夏季較多,南部河口區及沙泥質海岸較盛產。圍網、近海拖網、流刺網均可捕獲。肉質不佳而多刺,多製成鹹魚。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Megalops cyprinoides
|
上次更新:2015-12-14
綜合描述
分布
尺寸
棲地
效益(利用)
魚知識+
公告事項
關於本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