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alecus russelii (Cuvier, 1816)

勒氏皇帶魚
勒氏皇帶魚
皇帶魚,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鯡魚王,地震魚,皇帝魚(嘉義)
Oarfish,King-of-the-Herring
大洋 深海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Lampridiformes » Regalecidae » Regalecus
Regalec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Lampridiformes
Regalecidae
Regalecus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呈帶狀,甚側扁,前部較高,向後漸細窄;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17-24倍。頭小,眼上方之頭背部陡直。體平滑,裸露無鱗,但具有由鱗片特化之突起。上下頜無齒。鰓耙數47-60。背鰭基底長,起始於眼上方,前方3-6鰭條延長呈冠狀,由鰭膜所連結(第一冠),後有單一分離延長鰭條(第二冠),肛門前背鰭鰭條少於82,完整標本全部鰭條333-371。無臀鰭;腹鰭僅一延長如絲之軟條,其上具多個膜狀突出物;尾鰭退化。腹部脊錐骨數34-37。體銀白色,體側具許多個大小不一之暗斑。近期研究指出本屬兩種,勒氏皇帶魚與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後者第一冠具6-8延長鰭條,第二冠具5-11分離且延長之鰭條,肛門前鰭條90-120,總背鰭鰭條414-449,腹部脊椎骨45-56,以及具有33-47鰓耙。(何宣慶 2013/01)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egalecus russelii 上次更新:2015-07-28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臺灣發現於北部、東部、東北部及西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egalecus russelii 上次更新:2015-07-28

尺寸

體長:80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egalecus russelii 上次更新:2015-07-28

棲地

大洋性中層巡游魚類,偶出現於近海及沿岸,生態習性不清楚。其棲息深度約由表層至1000公尺之間,一般在200公尺以上,繁殖季節及幼魚期時會巡游至表層。主要攝食磷蝦(浮游性甲殼動物)、小型魚類及烏賊等。皇帶魚又有地震魚之稱,因為漁民認為牠常於地震過後出現,是否受地震時海底擾動所驚嚇而游到淺海處仍須查證。是現今硬骨魚類中體長最長的魚種,最大體長可達8公尺左右。
大洋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20~10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egalecus russelii 上次更新:2015-07-28

效益(利用)

罕見魚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egalecus russelii 上次更新:201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