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bythites unimaculatus Smith & Radcliffe, 1913

ASIZP0065224
ASIZP0065222
ASIZP0064829
ASIZP0068073
單斑新鼬魚
單斑新鼬鳚
鼬魚
Onespot brotula,Onespot cusk eel
食用魚類
深海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則有2根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97-100,臀鰭鰭條數73-77;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尾鰭鰭條數8。頭部及體上半部黃褐色,體下半部淡色。各鰭淡黃,背鰭位於肛門的相對位置稍後方上的鰭膜中央具一大黑色眼斑,眼斑上緣不延伸至鰭膜邊緣。以前所記載之黑斑新鳚(Neobythites nigromaculat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unimaculatus 上次更新:2014-09-25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北部及新勒多尼亞外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unimaculatus 上次更新:2014-09-25

尺寸

體長:14.9: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unimaculatus 上次更新:2014-09-25

棲地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水域,棲息深度在110-565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主食。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110~565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unimaculatus 上次更新:2014-09-25

效益(利用)

較少見之魚種,所以就算一般漁民撈獲,也只是棄置於下雜魚堆中,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unimaculatus 上次更新: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