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anx sexfasciatus Quoy & Gaimard, 1825

ASIZP0064816
ASIZP0064791
ASIZP0065095
ASIZP0061738
六帶鰺
六帶鰺
甘仔魚,紅目瓜仔,紅目鯌(澎湖),大瓜仔(澎湖)
Six banded trevally,Turrum,Trevally,Dusky jack,Bigeye trevally,Bigeye kingfish,Giant trevally,Horse mackerel,Great trevally,Horse-eye jack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砂泥底 河口 近海沿岸 潟湖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而高,隨著成長,身體逐漸向後延長。背部平滑彎曲,腹部則緩。脂性眼瞼發達,前部達眼之前緣,後部可達瞳孔後緣。吻稍尖。上頜末端延伸至眼後緣之下方。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2-25。體被圓鱗,胸部完全具鱗。側線前部中度彎曲,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4-5軟條之下方,直走部全為稜鱗。幼魚時,體側具5-6條黑色的橫帶;中魚時,體背藍色,腹部銀白,體側橫帶開始不甚明顯,各鰭淡色或淡黃色,尾鰭另具黑緣;成魚時,體側呈橄欖綠,腹部銀白;第二背鰭墨綠至黑色,前方鰭條末端具白緣。稜鱗一致為暗色至黑色。鰓蓋後緣上方具一小黑點,大小不及瞳孔之一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nx sex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5-09-18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各沿岸均可見其蹤跡,是鰺屬中最常見之魚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nx sex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5-09-18

尺寸

體長:12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nx sex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5-09-18

棲地

主要棲息於近沿海礁石底質水域,幼魚時偶而可發現於沿岸砂泥底質水域,稚魚時可發現於河口區,甚至河川之中、下游。白天常聚集成群緩慢巡游於礁石區或外緣區,晚上則四散各自找地方休息。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0~1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nx sex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5-09-18

效益(利用)

一般漁法以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定置網捕獲。一般可清蒸或煎食,鹽烤食之或加工鹽漬處理皆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nx sex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