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ar crumenophthalmus (Bloch, 1793)

ASIZP0056719
Selar crumenophthalmus@Jheng1280
脂眼凹肩鰺
脂眼凹肩鰺
大目瓜仔,大目巴攏,大目孔,目孔(臺東),大目巴弄(澎湖),大目榕葉(澎湖)
Scad,Purse-eyed scad,Silver scad,Steenbrass,Bigeye scad,Big-eye scad,Bigeye scad atulai,Big eye scad,Chicharro,Big-eyed scad,Horse-eye jack,Jackfish,Goggler,Goggle-eyed scad,Goggle-eye,Jack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呈長圓形。眼大,脂性眼瞼發達,僅於瞳孔中央留下一長細縫。齒尖細,上頜前方二列或呈齒帶,後方具一列;下頜一列;鋤骨、腭骨和舌面均具齒。肩帶下角具一深凹,深凹之上方具一大形乳突,另有一小形乳突於其上方。此為本屬之特徵。胸部完全具鱗。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10-12鰭條之下方;側線直走部上稜鱗弱。無離鰭。體背及體側上部1/3區域呈藍綠色,體側2/3以下呈銀白色。體側中部具一黃色縱帶,死後不顯。鰓蓋後緣上方有一黑斑。背鰭暗灰色;尾鰭具黑緣;其餘各鰭淡色或淡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lar crumenophthalmus 上次更新:2015-09-18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臺灣各沿岸一年四季均可見其蹤跡,是臺灣鰺科產量最多之魚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lar crumenophthalmus 上次更新:2015-09-18

尺寸

體長:7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lar crumenophthalmus 上次更新:2015-09-18

棲地

通常聚集成小群或一大群,棲息於沿岸淺礁石區、外洋群島周圍水域或混濁的礁砂底質水域。一般群游於表層,但亦可發現其棲息於水深達170公尺處。主要以浮游性或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0~17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lar crumenophthalmus 上次更新:2015-09-18

效益(利用)

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圍網、拖網、定置網、流刺網捕獲。以油炸食之較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lar crumenophthalmus 上次更新: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