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res macracanthus Bleeker, 1854

ASIZP0065213
ASIZP0060974
ASIZP0065771
ASIZP0071267
大棘鑽嘴魚
大棘銀鱸
碗米仔
Slender whipfin mojarra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砂泥底 河口 近海沿岸 潟湖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呈長卵圓形而偏高,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2.0-2.5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極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40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棘最長而延長如絲,末端達軟條部中部;臀鰭第II棘較短,遠短於基底長;胸鰭長,末端可達及臀鰭硬棘部起點的上方;尾鰭深叉形,最長鰭條長約為中央鰭條3倍。體呈銀白色,有7-10列淡青色橫帶。各鰭皆淡色或有白緣。本種魚以往常被誤鑑為曳絲鑽嘴魚(G. filamentosus),差別在於體側橫帶橫帶,後者為斑點排列而成的點狀橫帶,本種為連續線紋橫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macracanthus 上次更新:2015-09-23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西起紅海及非洲東岸,東至新幾內亞,北至臺灣。臺灣分布於南部及西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macracanthus 上次更新:2015-09-23

尺寸

體長:30:cm TL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macracanthus 上次更新:2015-09-23

棲地

多棲息在沿岸之沙泥底質之水域,經常成群活動。有時會在河口水域出現,肉食性,掘食在沙泥地中躲藏的底棲生物。在蚵棚區亦為常見。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1~3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macracanthus 上次更新:2015-09-23

效益(利用)

本種魚以手釣、圍網、拖網或流刺網均可捕獲,量不多,漁期全年皆有,以春、夏季較佳,可生鮮或醃漬處理,適宜煎、炸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macracanthus 上次更新: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