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phodon atropurpureus (Herre, 1927)

ASIZP0072543
ASIZP0072541
ASIZP0072542
Stiphodon atropurpureus@Jheng2253
黑紫枝牙鰕虎
黑紫枝牙鰕虎魚
甘仔魚,狗甘仔
Goby
觀賞魚類
淡水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背鰭VI-I , 9 ; 臀鰭 I , 10 ; 胸鰭 15 ; 縱列鱗 33~36 ; 橫列鱗 9~10 ; 背鰭前鱗 7~12。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腹緣線較平直。頭略小,前方較扁平。吻圓鈍,前端較為前突。眼大,上側位。口下位,上頷向後延伸達眼中部下方,上頷略包被下頷。鰓裂略窄。體側被有較大的櫛鱗,除背前區外,頭部皆裸出無鱗,雄魚的第一背鰭無絲狀延長,平臥時未達第二背鰭的基部。雄魚的體色呈青黑色,體側上部有一青色而帶金黃色金屬光澤的縱帶,自吻部前端延伸到尾鰭基部上方。體背側的鱗片外緣呈黑色,形成網狀的格紋,內部呈金黃色。各鰭青黑色。背鰭及尾鰭具有深黑色的點紋。標本固定後則全身變成紫黑色。雌魚為米黃色,體側具2條寬的黑褐色縱線。尾鰭基部具一黑斑。背鰭及尾鰭散具有許多黑色的斑點。(2019/04/23)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iphodon atropurpureus 上次更新:2023-08-21

分布

分布於台灣東部的部分溪流中,族群量並不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iphodon atropurpureus 上次更新:2023-08-21

尺寸

體長:5: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iphodon atropurpureus 上次更新:2023-08-21

棲地

生活在水質非常清澈的中小型溪中的中、下游區域裡。喜好棲息於穩定水流區的潭頭或潭區邊緣。以岩石表面的藻類為主要的食物來源,並會攝食小型水生昆蟲或無脊椎動物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iphodon atropurpureus 上次更新:2023-08-21

效益(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iphodon atropurpureus 上次更新: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