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ASIZP0063631
Parupeneus chrysopleuron@Jheng1488
Parupeneus chrysopleuron@fishdb-media-2921
Parupeneus chrysopleuron@fishdb-media-2230
紅帶海緋鯉
黃帶副緋鯉
秋姑,鬚哥,秋哥(澎湖)
Yellow band goatfish,Yellow striped goatfish
經濟性物種 觀賞魚類 食用魚類
礁區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緣下方,或稍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6-7 + 21。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8-30,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6;尾鰭叉尾形。體一致為橘紅色,上半部較深,下半部較淺;魚體新鮮時,在眼部四周有數條斜紋之藍帶,自眼眶後側至尾鰭基部有條寬黃褐帶;背鰭及胸鰭淺紅色;頦鬚、腹鰭與臀鰭淡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上次更新:2015-09-24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尼,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皆有分布。臺灣除北部及東部外,常可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上次更新:2015-09-24

尺寸

體長:55.0:cm TL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上次更新:2015-09-24

棲地

主要棲息於岩礁區沿岸或內灣的沙質海底,三兩成群在砂質地或軟泥地,以其頤鬚探索泥地中潛藏的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多毛類等,再挖掘覓食。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1~8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上次更新:2015-09-24

效益(利用)

終年都可捕獲,但較小型,以冬季肉質較佳。臺灣南北礁區可釣到,是食用、觀賞兩用魚。煮味噌湯好吃、煎炸亦可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上次更新: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