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pomacentrus taeniurus (Bleeker, 1856)

ASIZP0060739
Neopomacentrus taeniurus@Jheng1686
條尾新雀鯛
條尾新雀鯛
藍帶雀鯛,青紺仔,厚殼仔
Damselfish,Freshwater demoiselle,Fresh-water demoiselle
觀賞魚類
礁區 河口 淡水 近海沿岸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2-2.6倍。吻短而鈍圓。口中型;兩頜齒兩列,小而呈圓錐狀。眶前骨具鱗,眶下骨具鱗,下緣平滑;前鰓蓋骨後緣多少呈鋸齒。體被櫛鱗;鼻部具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6-17個。鰓耙數21-23。背鰭單一,軟條部略延長而呈尖形,硬棘 XII-XIII,軟條11-12;臀鰭硬棘II,軟條10-11;胸鰭鰭條17-19;尾鰭深叉形,上下葉末端延長呈絲狀。體呈褐色;鰓蓋上緣近側線處具一小黑點。背、臀鰭後半部有時為淡白至黃色,通常僅在背鰭基底末端具一個白色斑點;胸鰭透明,基底上緣具一稍大黑點;尾鰭基部暗褐色,且延伸至上下葉之外緣,中間部分則為淡白至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pomacentrus taeniurus 上次更新:2010-03-05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東非與印尼到索羅門群島,北至日本、臺灣,南至澳洲北部與萬那杜。另外帛琉及新加勒多尼亞也有記錄。臺灣北部、西南部等沿岸礁區較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pomacentrus taeniurus 上次更新:2010-03-05

尺寸

體長:1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pomacentrus taeniurus 上次更新:2010-03-05

棲地

主要棲息於紅樹林、河口、淡水溪流的下游與有淡水流注的港灣。也可發現於純粹的淡水域,但通常是在離岸幾公里內的海水域。產卵則可能在半鹹淡水與淡水中發生。
礁區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0~3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pomacentrus taeniurus 上次更新:2010-03-05

效益(利用)

小型之雀鯛,無食用價值。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pomacentrus taeniurus 上次更新: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