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mberomorus niphonius (Cuvier, 1832)

ASIZP0073632
ASIZP0073631
ASIZP0065506
ASIZP0066285
日本馬加鰆
藍點馬鮫
正馬加,馬加箭,尖頭馬加,馬嘉,白北(臺東),燕魚,藍點馬皎,馬加(澎湖),馬鮫(澎湖),馬鮫及正馬鮫(潮汕),白腹馬鮫(潮汕)
Spotted Spanish mackerel,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Japanese seerfish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砂泥底 河口 近海沿岸 潟湖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長而尖突,遠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14-20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3-4+9-10。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部。具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8-9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呈新月形。 兩個背鰭總共具有19-21根硬棘,15-19根軟條;臀鰭具有16-20根軟條;脊椎骨數48-50。體背鉛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8-9列縱向排列的深色斑點。第一背鰭黑色;餘鰭灰黑或灰色。 最大體長可達113公分,重量可達8公斤。(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上次更新:2020-06-17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韓國、日本及臺灣沿海。臺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上次更新:2020-06-17

尺寸

體長:10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上次更新:2020-06-17

棲地

暖溫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區的近岸海域,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棲息深度範圍為0-200公尺。5月至6月時繁殖。行動敏捷,性凶猛,肉食性,以小型魚類為食。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5~5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上次更新:2020-06-17

效益(利用)

為具經濟性之食用魚類,漁期以春、夏季為主,一般由曳繩釣、圍網、定置網以及刺網等漁法捕獲。肉結實,味美。油煎或煮湯皆宜,亦可加工成罐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上次更新: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