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halopholis boenak (Bloch, 1790)

ASIZP0060997
ASIZP0071507
ASIZP0071988
Cephalopholis boenak@fishdb-media-555
橫紋九刺鮨
橫紋九棘鱸
橫帶鱠,過魚,石斑,黑貓仔,黑絲貓,竹鱠仔,黑青貓仔(澎湖),烏絲(香港)
Overcast grouper,Chocolate hind,Brown-barred rockcod,Brownbarred rockcod,Brownbarred grouper,Charcoal grouper,Brown coral cod,Brown coral-cod
數據缺乏(DD)
觀賞魚類 食用魚類
礁區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3.1倍。頭背部略為陡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頜稍能活動,可向前伸出,末端延伸之眼後之下方;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下頜內側齒尖銳,排列不規則,可向內倒狀;鋤骨和腭骨具絨毛狀齒。前鰓蓋緣圓而平滑;下鰓蓋及間鰓蓋微具鋸齒。下頜無犬齒。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6-51;縱列鱗數86-100。背鰭連續,有硬棘IX枚,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以及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色呈暗褐色;體側通常具有7-8條暗色橫帶;頭部有時具有從眼睛輻射出去的藍紋;上鰓蓋棘及中鰓蓋棘間具有一黑斑;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暗色而具有淡藍色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ephalopholis boenak 上次更新:2015-07-02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亞熱帶海域,由肯亞至莫三比克南部,東至西太平洋,但不存在於印度洋中大部份的島嶼。臺灣名地大都有分布,尤其在北部、東部及南部沿岸較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ephalopholis boenak 上次更新:2015-07-02

尺寸

體長:3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ephalopholis boenak 上次更新:2015-07-02

棲地

一般棲息於淤塞而已死的珊瑚礁區水域,水深在1-30公尺處,亦曾有過在水深64公尺處被拖網捕獲之記錄。主要以魚類及甲殼類等為食。
礁區近海沿岸

1~15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ephalopholis boenak 上次更新:2015-07-02

效益(利用)

中小型石斑魚,不是主要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拖網或魚槍捕獲。食用及觀賞兼具。臺灣大多以一支釣捕獲,產量不少。一般以煮湯食之,味道佳,肉質鮮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ephalopholis boenak 上次更新: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