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bothus kiensis (Tanaka, 1918)

少鱗擬鮃
少鱗擬鮃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Lefteye flounder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深海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呈橢圓形,扁平且稍細長,上眼前方背緣淺凹陷;兩眼均在左側;眼間隔寬,成熟雄魚具較寬之凹窪。下眼稍前於上眼;雄魚在兩眼間有一枚或更多吻棘。頭中型。口中型;上頜延伸至下眼前下方,但未達中央;上下頜齒各具一列,齒小而尖。鰓耙適中而尖。鱗中型易脫落,眼側被櫛鱗,盲側被圓鱗;側線鱗數80-86。背鰭正常,軟條數104-113;臀鰭正常,軟條83-90;胸鰭短於頭長;左右腹鰭不對稱,起始點遠在下眼後方;尾鰭圓型。體呈棕色或灰色,背鰭和臀鰭中央具一串暗色斑,尾鰭中央數鰭呈黑色;盲側灰白色。以前所記載之綠斑擬鮃(Parabothus chlorospilus)為產於夏威夷之種,是本種之誤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bothus kiensis 上次更新:2010-11-25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印尼至澳洲西北部及新加勒多尼亞等。臺灣主要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bothus kiensis 上次更新:2010-11-25

尺寸

體長:2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bothus kiensis 上次更新:2010-11-25

棲地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200~4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bothus kiensis 上次更新:2010-11-25

效益(利用)

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體型較小,一般皆加工作扁魚酥或以下雜魚般利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bothus kiensis 上次更新: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