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anceia verrucosa Bloch & Schneider, 1801

ASIZP0079338
ASIZP0054264
玫瑰毒鮋
玫瑰毒鮋
腫瘤毒鮋,虎魚,石頭魚,拗豬頭,合笑,沙薑鱠仔,石頭魚
Reef stonefish,Stone fish,Stonefish,Dornorn
有毒物種
礁區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Scorpaeniformes » Scorpaenoidei » Scorpaenidae » Synanceia
Synanceia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Scorpaeniformes
Scorpaenoidei
Scorpaenidae
Synanceia

綜合描述

體中長,體寬大於體高,尾部向後狹小。頭寬大,扁平。眼小,上位,眼球稍突出頭背部;口中大,上位,嘴裂垂直,下頷上包覆上頷前方。上下頷具細齒,鋤骨及腭骨無齒。無鼻棘。淚骨下緣具2叉形棘,外側具4稜,後上方具2短小叉狀稜。眶下稜中部具1較大骨突。第二眶下骨寬大,向後延伸至前鰓蓋骨前緣。前鰓蓋骨3棘,隱沒於皮膚下方。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隱沒於皮膚下方。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與稜粗糙。側篩骨光滑,具1大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突,眼上無骨嵴,具眼上棘及眼後棘各1個。無鼓棘。眼間距無明顯額稜,無額棘,眼間距後方具1橫稜。頂骨光滑,頂稜外斜,具頂棘。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個,微小;翼耳棘1個,高凸;後顳顬棘突明顯;肩胛棘1個,低平; 脈棘1個。前頷骨高凸,吻背後方橫凹;眼間距深凹;眼前下方具U形凹窩,眼後方各具1深窩,左右頂稜間微凹。口緣具穗狀皮瓣;前鼻孔具管狀皮突;吻部、頭部腹側、頰部與鰓蓋散布肉瘤與皮瓣;眼上方具小皮突,下方皮突粗大;體及鰭上散布肉瘤與皮瓣。體無鱗,皮厚。側線不明顯。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方上,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硬棘大多被皮膜覆蓋,尖端露出,具硬棘 XII-XIV,軟條 5-7;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前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具硬棘 III,軟條5-6;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未達臀鰭第一硬棘,軟條17-19;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4-5;尾鰭圓截尾。體色多變,通常與周遭環境顏色相似。(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ynanceia verrucosa 上次更新:2012-12-25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紅海和東非到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琉球與小笠原群島,南至澳洲的昆士蘭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ynanceia verrucosa 上次更新:2012-12-25

尺寸

體長:4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ynanceia verrucosa 上次更新:2012-12-25

棲地

棲息於近海底層潮間帶水域,常潛伏魚洞穴、礁隙、海藻叢或埋於砂中,水深1-20m。通常獨居或以小群體出現。體帶和色彩與周圍環境相似,適於隱蔽,很少活動。為毒性最強的刺毒魚類之一。被刺傷後產生嚴重症狀,急性劇烈陣痛,創口局部發白,繼而青紫、紅腫、灼熱,持續數天,痛狀有如燒灼和鞭抽感,難以忍受,以致失去知覺。患處麻痹,一定距離外有觸痛,或整個肢體麻痺腫脹,創口腐爛。全身症狀有心律衰弱、精神錯亂、痙攣、神經絮亂、噁心、嘔吐、淋巴結炎腫、關節痛、呼吸困難、驚厥以至死亡。刺傷事故一般發生魚礁隙洞穴中誤觸摸魚蝦,踩到或處理魚貨時被刺。毒器由鰭棘、鰭棘膜、頭棘和毒腺組織構成。鰭棘每側各具1前側溝,前側溝自鰭棘基部通至端部,溝內毒腺組織肥大,囊狀,擴突於溝外,毒腺組織長約為溝長2/5。毒液為外毒素,能被加熱或胃液破壞。
礁區

3~4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ynanceia verrucosa 上次更新:2012-12-25

效益(利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ynanceia verrucosa 上次更新: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