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terus monoceros (Linnaeus, 1758)

ASIZP0062108
ASIZP0079521
Aluterus monoceros@Jheng2492
單角革單棘魨
單角革魨
白達仔,一角剝,薄葉剝,光復魚,剝皮魚,狄仔魚(興達),掃帚
Rough leatherjacket,Unicorn leatherjacket,Unicorn leather jacket,Unicorn filefish,Triggerfish,Batfish,Filefish
經濟性物種 有毒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砂泥底 近海沿岸 礁沙混合區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而高。尾柄中長,上下緣明顯雙凹型。吻上緣稍凹,下緣極凹;頭高約等於體高。口端位,唇薄;上下頜齒楔形,上頜齒2列,下頜齒1列。鰓孔在眼前半部下方或眼前緣下方,與體中線成35-40度夾角,鰓孔幾乎全落於體中線下方。體表不甚粗糙,被小鱗,有許多小棘散布直立於整個鱗片上。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甚遠,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一根背鰭硬棘位眼中央或眼前半部上方,棘弱而細長且易斷,棘前緣具兩列小突起,棘下方體背之棘溝淺,棘膜極小;第二根背鰭硬棘退化,埋於皮膜下。背鰭與臀鰭前部皆長於後部,鰭緣截平,臀鰭基稍長於背鰭基;尾鰭截平。 兩個背鰭總共具有2根硬棘,43-50根軟條;臀鰭具有45-52根軟條;胸鰭具有14根軟條。體灰褐色;具一些不明顯之灰黃斑駁。尾鰭深灰色;餘鰭黃色。最大體長可達76.2公分,重量可達2.7公斤。(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luterus monoceros 上次更新:2025-02-07

分布

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各地的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各地海域均有分布,但以北部及東北部較多,亦常見出沒於人工魚礁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luterus monoceros 上次更新:2025-02-07

尺寸

體長:76.2: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luterus monoceros 上次更新:2025-02-07

棲地

近海底層魚類,一般活動深度大多在10公尺以淺區域,最深可達80公尺,偶而會出現在淺海斜坡區。大多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而可見到5、6尾成群。一般少見於礁區,幼魚行大洋性生活,常被發現於例如大型水母等漂游物體的下方,因此可能被引導到近礁區的水域;成魚會在深水區的沙地旁礁區築巢,在雨季時,有時也會成群聚集於漂浮的藻叢中。雜食性,以底棲性動物與藻類為食。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礁沙混合區

1~5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luterus monoceros 上次更新:2025-02-07

效益(利用)

本魚種俗稱「剝皮魚」,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族群量普遍,一般作為食用魚種販售,但已知本魚種在國外曾經有造成雪卡毒素中毒的報導出現。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定置網與底刺網。全年均產,然以夏、秋季較多。因具厚皮,在魚隻處理上,通常會先去頭、剝皮及去除內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luterus monoceros 上次更新:2025-02-07

風險

單角革單棘魨在臺灣雖然屬於一種普遍的食用魚種,但是本魚種在國外曾經有造成雪卡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的報導出現,這是因為該魚種攝食海域棲地中的特定藻類或小型生物而累積的海洋生物毒素,該毒性已知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雖然不是每一尾個體都帶有雪卡毒素,但是食用該魚種仍然可能有導致雪卡毒素中毒的風險。如要避免雪卡毒素中毒,除了避免食用珊瑚礁魚類以外,如果避開魚隻的內臟、頭部、魚卵等部位,將可降低攝入雪卡毒素的機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黃世彬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luterus monoceros 上次更新: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