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othron hispidus (Linnaeus, 1758)

ASIZP0065098
ASIZP0064863
ASIZP0064838
ASIZP0071395
紋腹叉鼻魨
紋腹叉鼻魨
白點河魨,烏規,花規,綿規,規仔,刺規(臺東)
Pufferfish,Whitespotted puffer,White-spotted puffer,Stripebelly puffer,Stars and stripes puffer,Whitespotted blaasop,White spotted blow fish,Broadbarred toadfish
有毒物種 觀賞魚類
礁區 河口 近海沿岸 潟湖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體背腹面,除眼周圍與尾柄後部外,全佈滿小棘。鰓膜黑色。背鰭尖,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0-11;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1;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背、頭與體側具大小不一的白圓斑,喉部圓斑大,尾柄圓斑小;腹部底具許多平行之深褐色細紋;眼睛與鰓孔周圍有一至三條不明顯之白線;背鰭基與胸鰭基黑色;除胸鰭黃褐色外,各鰭棕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othron hispidus 上次更新:2020-04-02

分布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加州、巴拿馬,北至日本南部及夏威夷群島,南至羅得豪島及拉帕群島。臺灣各地海域均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othron hispidus 上次更新:2020-04-02

尺寸

體長:5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othron hispidus 上次更新:2020-04-02

棲地

主要棲息於潟湖和礁區斜坡或水深可達50公尺之礁臺水域,亦有被發現於河口域,通常單獨活動,具領域性。以藻類、碎屑、有孔蟲、多毛類、被囊動物、海綿、苔蘚虫、小型腹足類和魚類等為食
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3~5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othron hispidus 上次更新:2020-04-02

效益(利用)

肝臟及卵巢具劇毒,不可食用。常被當做觀賞用魚於水族館展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othron hispidus 上次更新: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