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 (Bleeker, 1855)

ASIZP0060441
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fishdb-media-8493
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fishdb-media-3591
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fishdb-media-9781
白斑尖鼻魨
圓斑扁背魨
白紋河魨,尖嘴規,規仔
Spotted puffer,Spotted pufferfish,Spotted toby,Honeycomb toby
有毒物種 觀賞魚類
礁區 近海沿岸 潟湖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卵圓形,側扁而高,眼後枕骨區突出,尾柄短而高。體側下緣平坦,無縱行皮褶,腹部中央自口部下方至肛門前方則有一稜褶。吻較長而尖;鼻孔單一,不甚明顯。背鰭近似圓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1-12;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1;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近呈方形,下方後緣稍圓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體紅褐色,具有許多大小不一之白色圓斑,腹部與頰部白斑有時會延長呈帶狀;從口至頰部具由小點構成之許多藍紋;背鰭基有由藍帶圍成之類似眼狀斑;眼四周有放射狀的藍線。各鰭白色,尾鰭不具明顯之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 上次更新:2021-10-20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馬貴斯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綠島、蘭嶼、小琉球及澎湖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 上次更新:2021-10-20

尺寸

體長:9: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 上次更新:2021-10-20

棲地

暖水性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澄清之潟湖和向海珊瑚礁等淺水靜水域,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以藻類、碎屑、有孔蟲、多毛類、被囊動物、海綿、苔蘚虫、小型腹足類和魚類等為食。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1~3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 上次更新:2021-10-20

效益(利用)

內臟有弱毒,不可食用。體色豔麗,常被當做觀賞用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janthinoptera 上次更新: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