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gocephalus gloveri Abe & Tabeta, 1983

ASIZP0066219
ASIZP0079004
ASIZP0062001
ASIZP0061824
克氏兔頭魨
暗鰭兔頭魨
鯖河魨,煙仔規,黃魚規,烏魚規,青皮魚規,金紙規,規仔,金規(澎湖)
Blowfish
數據缺乏(DD)
有毒物種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小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棘區呈菱形,範圍小而未達背鰭基,或棘區延長呈細帶而達背鰭基,此細帶可能中斷。鰓孔內側灰白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3-14;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2;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呈倒梯形,下方後緣稍凹入;尾鰭寬大,上下葉緣尖突,中央部位弧形,形成雙凹形尾鰭。體背部為黑綠色或藍黑色,體側暗銀白色,腹面乳白色。背、臀鰭鮮黃色或黃綠色;尾鰭黃褐色或黑綠色,上下葉末端各具一白色斑塊;胸鰭灰黃色,下緣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agocephalus gloveri 上次更新:2021-10-20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由日本至南中國海。臺灣四周海域亦皆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agocephalus gloveri 上次更新:2021-10-20

尺寸

體長:35: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agocephalus gloveri 上次更新:2021-10-20

棲地

暖溫水近海底層中小型魚類,在沙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可見。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砂泥底近海沿岸

20~5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agocephalus gloveri 上次更新:2021-10-20

效益(利用)

內臟有弱毒,亦有報告指出卵巢及肝臟有劇烈毒性,因此不應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agocephalus gloveri 上次更新: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