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thigaster epilampra (Jenkins, 1903)

Canthigaster epilampra@fishdb-media-816
Canthigaster epilampra@fishdb-media-1993
Canthigaster epilampra@fishdb-media-5597
Canthigaster epilampra@fishdb-media-5375
亮麗尖鼻魨
亮麗扁背魨
尖嘴規,規仔
Lantern toby,Bluespotted toby
有毒物種
礁區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卵圓形,側扁而高,眼後枕骨區突出,尾柄短而高。體側下緣平坦,無縱行皮褶,腹部中央自口部下方至肛門前方則有一稜褶。吻較長而尖;鼻孔單一,不甚明顯。背鰭近似圓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9-10;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9-10;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幾呈方形,下方後緣稍圓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體白色,腹面較淡色,體側具許多藍色小點;背鰭基部通常具一大型黑斑塊,且延伸至背鰭基部前方;吻部黃色,散布著具黑緣的藍點及藍紋;眼眶周圍黃色,散布藍色輻射紋;背鰭基部上方具一黑色及藍色緣之小黃斑;尾鰭黃色而具有淺藍色之縱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epilampra 上次更新:2021-10-20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印度洋的聖誕島,東至夏威夷及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東加王國。臺灣發現於綠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epilampra 上次更新:2021-10-20

尺寸

體長:12: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epilampra 上次更新:2021-10-20

棲地

暖水性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坡或岩礁坡外圍之水域,棲息深度較深,常被發現於水深24公尺以上的水域,但亦曾發現於6公尺深處。獨居或成對生活。以藻類、碎屑、有孔蟲、多毛類、甲殼類、被囊動物、海綿、苔蘚虫、小型腹足類和魚類等為食。
礁區近海沿岸

6~6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epilampra 上次更新:2021-10-20

效益(利用)

內臟有弱毒,不可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nthigaster epilampra 上次更新: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