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McClelland, 1844)

ASIZP0062511
ASIZP0061838
ASIZP0056255
棘黑角魚
棘綠鰭魚
雞角,角仔魚
Red gurnard,Bluefin searobin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深海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頰部具強稜。吻突較圓短, 其上有小棘。 後頸棘、鰓蓋棘、以及肩胛棘均較眼徑為短。背鰭基底兩側有小棘盾板。鱗小、圓鱗;頭部、胸部及腹部前方均無鱗,側線鱗孔數64-66。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較短,僅延伸至第二背鰭基底前端部位的下方。背側面紅色,腹部白色;胸鰭內面暗橄欖綠,下半部散布許多藍色的斑點(保存的標本為白色或灰白色) ,另具藍色緣,黑色的斑塊偶然會在下半部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上次更新:2014-01-16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北海道南部向南至南中國海。臺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上次更新:2014-01-16

尺寸

體長:4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上次更新:2014-01-16

棲地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25~615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上次更新:2014-01-16

效益(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上次更新: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