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魚知識+
魚類名錄
公告事項
關於本站
首頁
>
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
Teng, 1959
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
Teng, 1959
中文名
小眼琵琶鱝
中國大陸俗名
小眼犁頭鰩
其他俗名
飯匙鯊,魴仔
英文俗名
Smalleyed guitarfish
物種屬性
臺灣特有
棲息環境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棲息水域
海水
分類資訊
Species 種
分類階層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
鰩目 Rajiformes
»
琵琶鱝科 Rhinobatidae
»
琵琶鱝屬 Rhinobatos
琵琶鱝屬 Rhinobatos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鰩目 Rajiformes
琵琶鱝科 Rhinobatidae
琵琶鱝屬 Rhinobatos
相關連結
FishBase
、
TaiBOL[生命條碼]
、
TaiBOL[遺傳物質]
、
WoRMS
、
iNaturalist
資訊總覽
多媒體
標本
出現紀錄
子分類階層
綜合描述
體盤長度大於寬度,約為全體長之1/3倍。尾部約為體長之一半,吻端至口較體長之1/5為長,吻長而尖,邊緣平直。眼甚小,頭長(至第五鰓裂)為其24倍。眼眶以前之吻長為兩噴水孔間隔之4倍,口前吻長為口寬之3.11倍。吻背突起稜狹窄,全長之大部分均彼此接近,向後端略為分岐。吻長為眼徑之15.84倍(遠較噴水孔為小),兩噴水孔間隔為眼徑家噴水孔徑之1.91倍。噴水孔僅有一發育不全之外褶,內褶則缺如,鼻孔中等長,斜位,口寬為其1.78倍,鼻孔長度較兩鼻孔間隔略長(1.07倍);前鼻瓣極少內向發展。口近於平直。第一背鰭高度為基底長度之兩倍,起點在腹鰭之後一腹鰭基底長處,其與腹鰭基底之距離略較兩背鰭間隔為長(2.07倍);兩背鰭間隔為第一背鰭基底長度之1.71倍。背部、肩胛區域、頭頂及吻背突起稜等,均有大型齒狀突起,體背部中央線僅在第一背鰭之前有一列基底寬闊而側扁之瘤狀突起。體銹褐色,吻軟骨之兩側及腹面均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本種的全模已遺失,經由楊鴻嘉研究員轉述本全模標本應該是採至越南海域,經由高雄上岸,再運送是基隆魚市場。本種可能是藍吻琵琶鱝(
Glaucostegus typus
)的同種異名(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的魚種。(林沛立編修 2016/05/31)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
|
上次更新:2016-05-31
分布
分布於臺灣。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
|
上次更新:2016-05-31
棲地
食甲殼類動物及魚類,棲息於近海砂質底層。
棲息環境
砂泥底
近海沿岸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
|
上次更新:2016-05-31
效益(利用)
肉質不佳,經濟價值低,但有時會被製成魚乾製品。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
|
上次更新:2016-05-31
綜合描述
分布
棲地
效益(利用)
魚知識+
魚類名錄
公告事項
關於本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