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propoma erythraeum Randall & Taylor, 1988

綜合描述

背鰭VIII, 12;臀鰭III, 9;胸鰭15-16;側線鱗52-53;鰓耙6-7+13-15。背鰭單一,前鼻孔位於吻端與後鼻孔間距的中點,肛門前長為體長的63.3-65.1%;尾鰭後緣稍凹入,上下葉均為圓型,尾鰭鰭緣黑色,胸鰭為體長的26.9-29.1%,新鮮時身體全部為黃色。(2019/07/2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iopropoma erythraeum 上次更新:2019-07-25

分布

分布太平洋亞熱帶海域,包括台灣澎湖周圍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iopropoma erythraeum 上次更新:2019-07-25

尺寸

體長:27.8: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iopropoma erythraeum 上次更新:2019-07-25

棲地

主要棲息於較深水域的岩礁區,穴居性。以魚類、蝦、蟹、頭足類等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iopropoma erythraeum 上次更新:2019-07-25

效益(利用)

屬於小型石斑魚,不是經濟性魚種,產量較為稀少。可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iopropoma erythraeum 上次更新: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