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魚知識+
魚類名錄
公告事項
關於本站
首頁
>
Enneapterygius tutuilae
Jordan & Seale, 1906
Enneapterygius tutuilae
Jordan & Seale, 1906
中文名
隆背雙線䲁
中國大陸俗名
隆背雙線鳚
其他俗名
狗鰷,三鰭䲁
棲息水域
海水
分類資訊
Species 種
分類階層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新鰭魚亞綱 Neopterygii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䲁亞目 Blennioidei
»
三鰭䲁科 Tripterygiidae
»
雙線䲁屬 Enneapterygius
雙線䲁屬 Enneapterygius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新鰭魚亞綱 Neopterygii
鱸形目 Perciformes
䲁亞目 Blennioidei
三鰭䲁科 Tripterygiidae
雙線䲁屬 Enneapterygius
相關連結
FishBase
、
TaiBOL[生命條碼]
、
TaiBOL[遺傳物質]
、
WoRMS
、
iNaturalist
資訊總覽
多媒體
標本
出現紀錄
子分類階層
綜合描述
體形小,圓柱狀。上頜向後延伸至瞳孔前緣下方;雄魚吻部長於雌魚;齒小,上下頜具椎形齒;鋤骨及腭骨前端具齒群。眼眶上緣觸角細長,呈葉狀。鼻瓣膜為葉狀。後顳骨枝呈”U”形,具5前分枝。頤部感覺孔 2-4 + 2 + 2-4。頭部、胸部及胸鰭基部無鱗。體櫛鱗,尾柄圓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7-13個,孔鱗側線從胸鰭基後方即稍下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第八至第九硬棘下方;後段側線具2列缺刻鱗18-25個,末端止於尾柄。側線上鱗列 3-4 + 1 + 3-5。D. III+XI-XIII+7-10; A. I+15-20; P. ii-iii + 5-7 + vi-viii (13-18);L.l. 7-13 + 18-25。背鰭低矮,分成三枚,但長度超過第二背鰭第一至第二軟條;臀鰭起始於側線孔鱗列末端下方;胸鰭末端達第六至第八臀鰭鰭膜。本種體色多變,通常頭下半部至吻端紅色,體綠色,體側具暗色不規則斑點延伸至腹側,第二背鰭通常具1黑斑,臀鰭具1列黑斑,雌雄之間體色無明顯差異。(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Enneapterygius tutuilae
|
上次更新:2013-03-08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從紅海及東非,東至邁克尼西亞海域、社會群島及萊恩群島,向南至澳洲(西澳、北領地及昆士蘭沿海),北至臺灣。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Enneapterygius tutuilae
|
上次更新:2013-03-08
尺寸
體長:4:cm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Enneapterygius tutuilae
|
上次更新:2013-03-08
棲地
主要棲息於潮間帶至水深約55m之岩礁區。以藻類為食。
棲息深度
0~32 公尺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Enneapterygius tutuilae
|
上次更新:2013-03-08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Enneapterygius tutuilae
|
上次更新:2013-03-08
綜合描述
分布
尺寸
棲地
效益(利用)
魚知識+
魚類名錄
公告事項
關於本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