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onymus gonionotus (Bleeker, 1849)

ASIZP0080036
ASIZP0080032
銀高體鲃
銀高體鲃
爪哇鲃,爪哇四鬚鲃
Silver barb
入侵種
觀賞魚類 食用魚類
淡水
淡水
於淡水域中可完成生活史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高而側扁,輪廓略呈菱形,背緣線明顯隆起。頭短小而略呈三角形。吻短,前端略突出。具鬚2對,吻鬚細且短,較不易看見;頜鬚長而明顯。體被中大型圓鱗。體呈銀白色,體背淺灰褐色,腹側淡白。背鰭及胸鰭灰白色,略帶淡橘色;腹鰭、臀鰭及尾鰭具明顯的黃色至橘黃色之鰭膜。背鰭IV,8 ;臀鰭3, 8;胸鰭1, 13-15;腹鰭1, 8;測線鱗數29-30;側線上鱗列數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rbonymus gonionotus 上次更新:2020-04-07

分布

原產於爪哇、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及中南半島等,民間以觀賞魚名義引入後,目前在臺灣西部及南部各縣市溪流下游普遍可見,曾文溪流域中已有自然繁殖之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rbonymus gonionotus 上次更新:2020-04-07

尺寸

體長:40.5: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rbonymus gonionotus 上次更新:2020-04-07

棲地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溪流的緩流區、湖埤或池塘中的中下層水域。雜食性,以水聲昆蟲、底藻及植物碎屑等為食。
淡水

~15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rbonymus gonionotus 上次更新:2020-04-07

生命週期

於淡水域中可完成生活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rbonymus gonionotus 上次更新:2020-04-07

效益(利用)

觀賞用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rbonymus gonionotus 上次更新: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