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bonaricus brucei Dawson, 1984

布氏鰻海龍
布氏鰻海龍
礁區 近海沿岸 潟湖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Gasterosteiformes » Syngnathoidei » Syngnathidae » Bulbonaricus
Bulbonaric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Gasterosteiformes
Syngnathoidei
Syngnathidae
Bulbonaricus

綜合描述

布氏鰻海龍屬於鰻海龍屬,43年前在西印度洋的非洲坦桑尼亞首次被採獲,在1984年正式發表,臺灣距原發現產地有數千公里遠,是相當重大的發現。通常成體大約3-5公分左右,以浮游生物為食,體型微小,不像一般的海龍類生物,而是沒有細長的吻,頭部相當圓,容易被潛友誤判為海蟲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ulbonaricus brucei 上次更新:2016-12-07

分布

非洲坦桑尼亞及臺灣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ulbonaricus brucei 上次更新:2016-12-07

尺寸

體長:4.5: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ulbonaricus brucei 上次更新:2016-12-07

棲地

本種魚的模式標本採自珊瑚叢(Galaxea clavus)中。 雄性可能是在標本體長 4.35 公分時即已成熟。雄魚的孵卵囊位於尾部下面。以浮游生物為食。目前全世界至少有三種鰻海龍,除了布氏,還有脖氏及達澳鰻海龍,潛友們曾發現過另一種全身紅色的海龍,非常像日本沖繩海域有記錄過的脖氏鰻海龍,因此臺灣可能就有兩種鰻海龍。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1~2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ulbonaricus brucei 上次更新:2016-12-07

效益(利用)

科學研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ulbonaricus brucei 上次更新: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