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lephorus insignus Hata & Motomura 2018

ASIZP0059988
斑紋側帶小公魚
斑紋側帶小公魚
銀帶鰶,小公魚,魩仔
Spotted anchovy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砂泥底 河口 近海沿岸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長形,腹部圓。頭略長。吻鈍圓,突出。眼中大。口大,略下斜;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上頜骨末端尖,向後延伸達前鰓蓋骨之後緣;前鰓蓋骨之後緣呈圓凸。第一鰓弓的上枝鰓耙19-21(大多數為20),下枝鰓耙26-28(大多數為27),鰓耙總數為46-49(大多數為47)。第二鰓弓的上枝鰓耙13-15(大多數為14),下枝鰓耙22-26(大多數為23),鰓耙總數為36-41(大多數為38)。第三鰓弓的上枝鰓耙11-12(大多數為11),下枝鰓耙13-15(大多數為14、15),鰓耙總數為24-27(大多數為25)。體被圓鱗,鱗小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背鰭短,位於體中央,前方無棘狀稜鱗;腹鰭短,末端未達背鰭起點;臀鰭起點位於背鰭中部下方。體淺黃白色,略帶透明感,體側中央由頭部起始至尾柄具一條銀白色帶。頭背部有一對呈現對稱排列的明顯黑褐色斑塊,各鰭透明,尾鰭淺黃白色。(2021/8/12 黃世彬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olephorus insignus 上次更新:2021-08-12

分布

僅知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菲律賓、印尼摩鹿加群島沿海。臺灣目前僅知產於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olephorus insignus 上次更新:2021-08-12

尺寸

體長:7.3: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olephorus insignus 上次更新:2021-08-12

棲地

近沿海表層與河口魚類,多於近岸海域與河口活動,根據發表的標本資訊,已知最深棲息於3公尺的水域。以濾食浮游生物為生。具群游性。目前對本魚種的生態習性所知不多。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0~3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olephorus insignus 上次更新:2021-08-12

效益(利用)

屬於可食用魚類,同屬的其他種小公魚在臺灣全年皆產,是魩鱙漁業的重要漁獲物之一,多以焚寄網捕獲。但本種在臺灣的分布、資源量等尚不清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olephorus insignus 上次更新: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