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yphaenidae

ASIZP0078473
ASIZP0078736
ASIZP0078608
ASIZP0078619
鱰科
鯕鰍科
Family 科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Percoidei
Percoidei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Percoidei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側偏。額部隨著年齡之增長而逐漸突出。口大,端位。眼小,吻鈍。上下頜、鋤骨、腭骨和舌面均具齒帶。鰓蓋骨後緣光滑。鰓被架7。鰓蓋膜不與喉峽部相連。無鰾。體被細小而不易脫落之圓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呈不規則彎曲,而後直走至尾鰭基部。背鰭單一,起始於頭部而延伸至尾柄前,無硬棘,有軟條48-67;臀鰭基底較短,亦無硬棘;腹鰭胸位,具1硬棘5軟條;胸鰭短小;尾鰭深叉形。脊椎骨數30-33。最大體長可達150公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oryphaen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世界僅存的二種,臺灣都有紀錄,包括鬼頭刀(Coryphaena hippurus)以及棘鬼頭刀(C. equisetis),差別在於前者背鰭軟條數58-67枚(後者為48-59枚);前者腹鰭長於頭長的1/2倍(後者不及或等長頭長的1/2倍)以及前者舌面齒帶僅在舌面中央而呈卵圓形(後者前面擴大而略呈梯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oryphaen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棲地

屬於大洋性掠食者,大多成群於水表層追逐洄游性魚類,例如鯖、飛魚等魚類,亦常捕食烏賊。而臺灣的漁民稱鬼頭刀為「飛魚虎」,即因它們常在飛魚洄游至臺灣東部海域時大量捕食之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oryphaen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