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etodontidae

ASIZP0054076
ASIZP0065974
ASIZP0079293
ASIZP0066623
蝴蝶魚科
蝴蝶魚科
Family 科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Percoidei
Percoidei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Percoidei

綜合描述

體呈菱形或近於橢圓形,且十分側扁。口小,端位,略可伸縮;頜齒細長,在上下頜形成刷毛狀之狹長齒帶。前鰓蓋骨平滑,但幼魚可能具有鋸齒或被有突棘。體被中或小型之弱櫛鱗或圓鱗。側線完整,呈弧形,但不明顯。幼魚之頭部,因長有骨質板,而被稱之Tholichthys。背鰭連續,硬棘部和軟條部間有淺缺刻;腹鰭胸位,具腋鱗;尾鰭一般截形或圓形。全世界計11屬約122種(Nelson, 2006),臺灣紀錄6屬46種(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2)。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haetodont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到熱帶的海域,但絕大多數生活於印度-西太平洋,尤其是珊瑚礁區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haetodont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棲地

蝴蝶魚的幼魚頭部因被有骨質板,而被稱之棘盾幼生,隨著成長而消失;成魚前鰓蓋骨為平滑狀,但有些種類的幼魚是具有鋸齒或被有突棘,長大後即消失了。大部份蝴蝶魚屬於日行性魚類,覓食時,或群游,或成對,或獨 游者。食性變異大,有的從礁岩表面啄食躲藏在縫隙裡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及藻類,有的在水層中撿食浮游動物,有的只吃活珊瑚的水螅虫等。體色亦會隨成長而有所變化,而其中之共同點為:小魚在背鰭或身體後方通常長有一偽裝用的眼斑,隨著成長而消失,其目的是用來矇騙掠食者,使其誤把尾部當做頭部攻擊,而爭取逃走的機會;其次為大部份蝴蝶魚具一條黑色縱帶貫通眼睛,這也是欺敵的一種視覺效果。蝴蝶魚因具有悅人的體色及優雅的泳姿,是熱門的水族養殖寵物之一,但礙於它們生活史中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漂流期,而使得人工繁殖不易成功。更由於濫捕之結果,海中之現存量已大不如前,是亟待保育的一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haetodont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