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魚知識+
公告事項
關於本站
首頁
>
Pleuronectidae
Pleuronectidae
中文名
鰈科
中國大陸俗名
鰈科
分類資訊
Family 科
分類階層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leuronectiformes » Pleuronectoidei
Pleuronectoidei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leuronectiformes
Pleuronectoidei
ASIZP0055607
作者:蔡正一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ASIZP0079469
作者: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ASIZP0066128
作者: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ASIZP0059921
作者: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資訊總覽
多媒體
標本
子分類階層
綜合描述
體橢圓形或卵圓形,極側扁;兩眼皆在體之右側,偶有逆轉型。口小,下頜稍突出,上下頜在眼側平直,在盲側形成弧形;盲側之齒較發達,尖銳或鉤狀,呈1列、2列或多列;腭骨無齒。前鰓蓋骨後緣游離,無皮膜或鱗片。眼側被強櫛鱗,盲側被圓鱗或弱櫛鱗;側線單一,在胸鰭上方成弓狀彎曲,或幾近平直。各鰭無硬棘;背鰭向前伸展到眼之上方; 背鰭及臀鰭之後端和尾鰭分開;腹鰭有3-13軟條,在眼側者通常較長而位置亦較前。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Pleuronectidae
|
上次更新:2024-09-04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三大洋之溫熱帶海域,有些則分布於北極地區。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Pleuronectidae
|
上次更新:2024-09-04
棲地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區,深度在60-500公尺處,少數則棲息於珊瑚礁區之附近砂地上,有些種類則可游入港灣、汽水域或溪流。產漂浮性卵,孵化後小魚之外形和一般魚類相同,眼睛位在體之兩側,且先行漂浮性生活,然後才下沈至砂地上活動。利用背鰭和臀鰭緩緩的游走,遇到敵人,則會擺動身體及尾部快速游動或躲入砂中。以小型底棲生物為食。
|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Pleuronectidae
|
上次更新:2024-09-04
綜合描述
分布
棲地
魚知識+
公告事項
關於本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