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hidae

ASIZP0071258
ASIZP0069431
ASIZP0062614
ASIZP0068107
鮃科
鮃科
Family 科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leuronectiformes » Pleuronectoidei
Pleuronectoidei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leuronectiformes
Pleuronectoidei

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或長卵圓形,極縱扁;雙眼同位於體左側,偶有逆轉型。雄魚有時眼前具棘。口於吻端;下頜稍突出;上下頜齒發達;腭骨無齒。鰓蓋膜相連;前鰓蓋骨後緣游離,無皮膜或鱗片。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起點於眼之上方;背鰭與臀鰭均不與尾鰭相連;腹鰭為腰帶支持,位於匙骨前方,盲側腹鰭基底甚短,眼側較長,既不對稱且超過盲側第一鰭條。肛門偏於盲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oth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三大洋溫帶、熱帶及亞熱帶之近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oth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棲地

底棲砂泥底魚類。產漂浮性卵,孵化後小魚之外形和一般魚類相同,眼睛位在體之兩側,且先行漂浮性生活,然後才下沈至砂地上活動。具有保護色,會隨外在環境之變化而改變體色,如不仔細尋找,常會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利用背鰭和臀鰭緩緩的游走,遇到敵人,則會擺動身體及尾部快速游動或躲入砂中。是砂地上的隱身能手。屬肉食性,平時於砂地上覓食小魚及甲殼類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oth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