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acanthidae

ASIZP0079521
ASIZP0061829
ASIZP0055118
ASIZP0060095
單棘魨科
單角魨科
Family 科(臺灣目前記錄 14 屬,30 種)

綜合描述

體側扁,尾柄寬柄。吻部較長。眼中大,上側位。口小,端位;前頜骨與上頜骨癒合,不能伸縮;上頜骨有二列門齒狀之齒,外列六枚,內列四枚;下頜骨之牙齒單列六枚。全身被覆小而粗糙的鱗片。第一背鰭有 兩硬棘 ,第一棘強大而長,第二棘極短或缺如,若有則直立時可扣住第一棘;第二背鰭及臀鰭軟條均不分叉;腹鰭無硬棘,恥骨末端具退化之腹鰭鰭條,但被最多三對恥骨特化鱗(incasing scale)圍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onacanth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onacanth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

棲地

本科魚種體色具有隨環境而變化的保護色能力,有些種類皮膚上會長出小皮瓣以偽裝欺敵,亦有具與尖鼻魨相似體色的魚種以模擬欺敵。平常喜歡躲藏於海藻叢、海鞭林或珊瑚叢間,利用特殊的體色變化,易使人忽略了他們的存在。屬雜食性魚類,覓食種類繁多,以底棲性動物及藻類為主。有些種類具有食用性價值,如薄葉單棘魨(Aluterus monoceros),俗稱剝皮魚或白達仔,是臺灣的重要漁產之一,尤其臺灣北部十月至次年一月之主要捕獲對象。有些則體色特殊,是水族業的寵物,其中以長吻單棘魨 (Oxymonacanthus longirostris)為代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onacanthidae 上次更新: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