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anthigaster valentini  
發音 
Canthigaster valentini瓦氏尖鼻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3) 棲息深度 1 - 55公尺
中文名 瓦氏尖鼻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橫帶扁背魨 
最大體長 11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日本婆河魨、尖嘴規、規仔、日本婆規、刺規(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Cathigaster valentini, Tetraodon gronovii, Tetraodon valentini, Tetrodon taeni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Bleeker, P. 1853 Tyler, J.C. 1966 Smith, J. L. B. 1975 Winterbottom, R. 19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075 ASIZP0056887 ASIZP0057354 ASIZP0060438 ASIZP0060448 ASIZP0070091 ASIZP0070902 ASIZP0073179 ASIZP0073520 ASIZP0073564 ASIZP0804408 ASIZP0804409 ASIZP0805604 ASIZP0806069 ASIZP0806113 ASIZP0914408 ASIZP0914409 ASIZP0915604 ASIZP0916069 ASIZP0916113 ASIZP0916844 ASIZP0916884 FRIP00165 FRIP20120 FRIP22249 NMMBP05446 NMMBP05527 NMMSTP00541 NTOUP200801-063 NTOUP200910-138 NTOUP200910-159 NTOUP201203-122 NTUM01372 NTUM01373 NTUM01374 NTUM01375 NTUM01376 ...列出全部49筆... 
典藏基因,,CO1,100% ,,CO1,100%
英文俗名 Sharpnose puffer fish; Saddleback pufferfish; Valentinni's sharpnose puffer; Banded toby; Black saddled toby; Black-saddled toby; Model t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側扁而高,眼後枕骨區突出,尾柄短而高。體側下緣平坦,無縱行皮褶,腹部中央自口部下方至肛門前方則有一稜褶。吻較長而尖;鼻孔單一,不甚明顯。背鰭近似圓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9;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9;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近呈方形,下方後緣稍圓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體上半部白至淡黃色,下半部白色;體具與角尖鼻魨(C. coronata)略同之四條垂直黑棕色帶,但本種中間二條向下延伸至腹部,超越胸鰭基甚多; 眼四周有極不明顯的放射狀細藍紋;體側具許多大小不一黃褐色橢圓形或圓形斑。除尾鰭淡黃色外,餘鰭基底黃色,鰭淡色。

棲所生態

暖水性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及岩礁等淺水靜水域,單獨或成群活動,以藻類、有孔蟲、海綿、苔蘚虫、小型腹足類和魚類等為食。單棘魨科之副革單棘魨(Paraluteres prionurus)常模倣其形態及體色,藉以逃避敵人。具有領域性及行一夫多妻制,卵產在海藻叢上。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臺灣四周海域均見。 

漁業利用

具毒性之小型魚類,不可食。體色豔麗,常被當做觀賞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